中新网长沙12月10日电 (曾雅雯)近年来,湖南浏阳市立足建设省级边界类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全市公立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竞相发展。
浏阳市集里医院排名中国乡镇卫生院百强第1名。邓霞林摄
目前,浏阳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综合评价排名全省同类县级医院榜首,全市有4家乡镇卫生院入围中国乡镇卫生院百强,浏阳市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6%以上,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目标。
浏阳市骨伤科医院(社港镇卫生院)每日都有各地患者前来就医。他们都是冲着“江氏正骨术”来的。据悉,社港镇卫生院90%以上的病人,都通过这种传统正骨复位法治疗,手术率不到8%。
这样的乡镇医院在浏阳不止一家。作为湖南省唯一一家设有重症监护室、能做开颅手术的乡镇医院,浏阳集里医院年门诊量已超50万人次,30%的患者来自浏阳以外,覆盖湘赣鄂广大地区。
有35家乡镇医院的浏阳,还涌现了北盛、大瑶等为代表的“乡镇卫生院”集群。这折射出浏阳的医改经验:鼓励医院发展特色专科,加强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大力发展医联体,培育形成了一批定位准、有特色的基层医院,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就诊“双下沉”。
现在,浏阳已建成服务共享型、科室共建型、专科联盟型、远程医疗型、托管型等多形式医联体100个。通过医联体建设和基层综合改革,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初衷已基本实现,满足了居民快速增长的个性化健康服务需求,让就医更便捷,医疗资源更接“地气”。
今年,浏阳还深入推进“走找想促”活动,进一步规范全市村卫生室药品配备使用管理,制定基本药物配备目录,并在全市村卫生室启动医保门诊统筹报销工作,村卫生室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报销比例为70%,村卫生室成了村民们“家门口”的便民药柜。
高坪镇志民村51岁的刘先生,有血压高、糖尿病,每天需服药,往常去镇上卫生院或药店买药。但最近几个月,他可以直接到家门口村卫生室买药。“有医保报销,配满一个多月的三种药,原价30多块钱,现在只要9块多了。”刘先生说。
浏阳市人民医院新院项目按照三级甲等医院建设标准规划设计,定位为湘赣边区域性医疗中心。邓霞林 摄
在浏阳,“医保惠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脚踏实地的民生政策。浏阳聚焦“小切口”,服务“大民生”,充分发挥医疗保障职能作用,全面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和幸福感,也惠及湘赣边就医群众。
“我是从江西平江过来的,家人意外受伤了正在治疗,没想到在浏阳医院也能直接办理意外伤害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太好了。”在社港镇卫生院,平江县市民陈先生为这一贴心政策点赞。
作为湘赣边区域医保合作的首倡者,浏阳一直先行先试,倾情倾力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保监管、医保经办服务等工作。截至今年11月底,浏阳市和上栗县、平江县、万载县、岳阳县等地协作完成跨区域意外伤害即时调查数百件。
经办流程优化后,以往患者出院后需要耗时约2个月以上才能办结的事项,现在出院即可办结,部分县市医疗机构意外伤害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由30%提升至95%以上。
目前,浏阳已有59家医疗机构开通普通门诊跨省直接结算,实现了普通门诊跨省结算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43个门诊慢特病治疗费用实现了省内异地直接结算。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县域是重要一环。近年来,浏阳也不断加大卫生健康投入,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薄弱等问题。随着浏阳市人民医院新院、市中医医院危急重症大楼、精神病医院住院综合大楼、集里医院门诊综合大楼、社港镇医养教研大楼等项目建成并投用,浏阳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逐渐成为湘赣边区域的医疗中心。
近日,全国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推进会在浏阳召开,与会人员共谋县级中医医院发展路径。浏阳不仅在会上分享了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经验,与会者还现场观摩了浏阳市中医医院的具体做法和工作成效。(完)
中新网海南琼海12月10日电 (记者 张茜翼)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9万多件,观众走进这里,不仅可一览南海出水文物,还可利用VR技术,“跨越千里”领略三沙海岛之美;参观1:0.9复原的华光礁Ⅰ号沉船,揭开古代商船的神秘面纱……
12月9日,“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海南)采访团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图为采访团成员观看展览。中新网记者骆云飞 摄
12月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新闻网、海南省委网信办主办的“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海南)采访团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追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位于琼海市潭门镇,馆内展览展示了南海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经贸交往、文化交流。现有的藏品中,包括南海出水文物、历代外销文物、南海生物标本、海南历史文物、历代船模等。
12月9日,“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海南)采访团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图为参观者拍摄展品。中新网记者骆云飞 摄
在广袤的南海海域中,散布着众多岛、礁、滩、沙。“南海自然生态陈列”展览利用光、影、声等展示手段,结合触控、虚拟现实等展示技术,以“南海记忆”“南海花园”“南海宝藏”“南海风云”“保护南海”为主题,通过海洋生物标本、陆地生物标本、矿物与活体海洋生物等动静结合的展示内容,全面、集中地展示南海自然生态、生物与资源的多样性。
“探海寻踪——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展介绍,20世纪9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组织实施西沙群岛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一批古代沉船遗址和水下文化遗存,出水了大量陶瓷器、历代铜钱及石雕制品等遗物。21世纪初,在南海海域对宋代“南海Ⅰ号”“华光礁Ⅰ号”和明代“南澳Ⅰ号”等沉船开展水下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水了十分丰富的文物。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于1996年发现,2007-2008年正式发掘,出水文物万余件,以陶瓷器为主,另有铁器、木质船板以及少量铜器残片。展览以华光礁Ⅰ号沉船为核心,立足于沉船本身,通过数万件出水文物和沉船结构剖析展示,对沉船的发现、出水、船体、船货等信息进行全面释读。据介绍,华光礁Ⅰ号古代沉船丰硕的发掘成果证明了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发生的年代久远,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源远流长,以及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避风港、补给站、中继站的重要地位。(完)